达利许阳阳接棒:200亿食品巨头的传承启示,“扎根”比“空降

达利许阳阳接棒:200亿食品巨头的传承启示,“扎根”比“空降”更稳?










近日,年营收超200亿元的食品巨头达利食品官宣重磅消息:创始人许世辉之女许阳阳正式接任总裁,完成父女间的权力交接。同样是高知背景、早早投身家族企业的“企二代”,许阳阳的平稳接棒与娃哈哈宗馥莉多年变革遇阻的鲜明对比,再次将食品业家族传承话题推至台前。这场差异化接班的背后,直指行业核心难题:当“从0到1”的创业基因与“从1到n”的创新需求发生碰撞,代际鸿沟该如何跨越?许阳阳17年基层磨剑,为何能赢“空降”革新?许阳阳的接班路径,堪称食品业“深耕型传承”的鲜活范本。2008年留学归国后,她没有直接空降管理层,而是从车间管理、生产统筹等最基层的岗位做起。17年间,她辗转生产、研发、品牌、资本等多个核心部门,把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的全链路逻辑摸得一清二楚。这份“从泥土里长出来”的履历,成了她决策的硬气底气:2014年升任副总裁后,仅用9个月就推动达利在香港联交所敲钟上市;2017年精准捕捉健康消费趋势,牵头研发的“豆本豆”豆奶,成功为达利开辟出植物蛋白新赛道,如今该品牌已稳居品类头部。反观宗馥莉,走的则是“激进革新”路线。同样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她,进入娃哈哈后便锚定品牌年轻化与管理现代化目标,不仅推出高端水系列、试水电商渠道,更力推打破父辈搭建的“联销体”渠道模式。但这种“空降式”改革频频碰壁:传统渠道商的集体抵触、内部管理层的普遍质疑,让根深蒂固的“联销体”和管理体系构筑起坚固壁垒,多项创新举措推进得举步维艰。接班成败,藏在企业基因与传承设计里两位“企二代”的路径差异,核心藏在企业基因与传承设计的双重影响中。达利自1989年从一条二手饼干生产线起家,36年深耕食品主业的历程中,沉淀出“务实稳健、深耕主业”的独特基因。更关键的是创始人许世辉的梯度授权传承设计:从基层历练到战略决策逐步放权,让许阳阳在充分熟悉企业肌理后再推进创新,天然降低了内部变革阻力。娃哈哈则是截然不同的底色。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民族品牌,“联销体”模式为其构筑起覆盖全国的渠道网络,创始人宗庆后的强势管理风格,也让企业形成了极强的路径依赖。宗馥莉接班时,恰逢食品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品质升级”转型的关键期,她推动的改革直指核心利益格局,却因缺乏基层历练积累的内部共识,难以撼动早已固化的既有体系。行业数据更能说明问题:中国约300万家中小民营企业中,八成由家族控制,且多数创始人年龄已超60岁,正集体迈入交接班的关键阶段。而贝恩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,中国家族企业传承失败率高达83%——这一数字远超全球45%的平均水平。许阳阳的“守正创新”三重平衡术许阳阳的接棒实践,为行业交出了一套可复制的“守正创新”平衡术。她守住了达利“踏实做实业”的核心底色,坚定延续父辈对产品品质的极致坚守;同时以创新破局:牵头建立研发品管中心,每年将销售额的2%投入技术革新,推进8大生产场景智能化改造,更以印尼为桥头堡布局四大海外生产基地,实现全球市场协同增长。这套行之有效的传承逻辑,可拆解为三大核心密码:一是“基层历练”,让继承者在一线实操中积累信任资本与业务认知;二是“梯度授权”,创始人逐步放权,给继承者留出试错与成长的空间;三是“战略协同”,创新不搞盲目颠覆,而是深度贴合企业基因与市场需求。不止达利,食品业传承的N种打开方式达利的传承样本并非个例,食品业正涌现出多元的传承探索路径。徐记海鲜的多位家族年轻成员,同样从基层岗位踏实起步,在一线历练中成长。创始人徐国华更具远见,早在十几年前就完成“法人治理”结构调整,并制定“家族宪法”规范传承流程。广东金岭糖业副总裁林森的观点颇具代表性:“‘企二代’既要接住父辈积累的资源与平台,更要破解‘平衡传统与创新’的核心考题。”从1989年惠安废弃营房里的二手饼干生产线,到如今布局全球的食品集团,达利36年的发展轨迹,正是中国民营经济成长的生动缩影。许阳阳的接棒证明,家族企业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权力交接,而是精神续脉与发展动能升级的系统工程。而许阳阳“先扎根、再创新”的沉稳路径,或许是食品业家族企业跨越代际鸿沟的核心答案。

举报
评论 0